晉文化典故

士鞅知言
作者:   發(fā)布時(shí)間:2020-11-04    瀏覽:

  [典源]  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秦伯問于士鞅曰:“晉大夫其誰先亡?”對曰:“其欒氏乎!”秦伯曰:“以其汰乎?”對曰:“然。欒黡汰虐已甚,猶可以免。其在盈乎!”秦伯曰:“何故?”對曰:“武子立德在民,如周人之思召公焉,愛其甘棠,況其子乎?欒黡死,盈之善未能及人,武子所施沒矣,而黡之怨實(shí)章,將于是乎在。”秦伯以為知言,為之請于晉而復(fù)之。

 ?。鄣淞x]  “士鞅知言”,秦伯(景公)認(rèn)為士鞅的言論為“知言”。所謂知言,就是指有深刻見解的言論。因此,后人便用“士鞅知言”比喻精辟而富有見解的言論。

  [典實(shí)]  公元前559年,晉悼公命六卿率諸侯之兵去攻打秦國,以報(bào)復(fù)櫟地戰(zhàn)役之?dāng)。Y(jié)果吃了敗仗,為晉國形成恥辱。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“遷延之役”。

  晉、秦“遷延之役”晉國敗北,欒黡埋怨士匄,說:“這次打仗,我的兄弟不愿去,你的兒子(士鞅)叫他去。結(jié)果,你兒子回來了,我的兄弟戰(zhàn)死了。如果你不把他趕走,我也要?dú)⑺浪?rdquo;士匄聽后無奈,讓兒子士鞅逃到秦國去了。

  秦景公向土鞅詢問說:“晉國的大夫誰先滅亡?”士鞅回答說:“恐怕是欒氏吧!”景公說:“由于他的驕橫嗎?”士鞅回答說:“對。欒黡驕橫暴虐太過分,還可以免于禍難,禍難恐怕就要落在他兒子欒盈的頭上了。”景公問:“什么緣故?”士鞅回答說:“欒黡的父親欒武子的恩德留在百姓之間,這好像周朝人思念召康公,就愛護(hù)他的甘棠樹一樣,何況欒黡又是他的兒子呢?欒黡死了,欒盈的好處沒有能達(dá)到別人那里,欒武子所留在民間的恩德又逐漸消失了,而對欒黡的怨恨又很明顯,所以將會(huì)因此而落在欒盈的身上。”景公聽罷頻頻點(diǎn)頭,認(rèn)為這是非常有見識的話,于是就為士鞅向晉國請求,恢復(fù)了士鞅的職位。從此,后人就把秦景公與土鞅的對話稱為“士鞅知言”,以比喻其言論精辟而極有見的。

上一篇:馬首是瞻
下一篇:積不相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