晉文化典故

幸災樂禍
作者:   發(fā)布時間:2020-11-04    瀏覽:

 ?。鄣湓矗? 《左傳·僖公十四年》:秦饑,使乞糴于晉,晉人弗與。慶鄭曰:“背施無親,幸災不仁,貪愛不祥,怒鄰不義。四德皆失,何以守國?”

 ?。鄣淞x]  “幸災樂禍”,是說晉惠公在秦國遇到災荒時,背棄恩施,以怨報德,不借給秦國糧食,反而率領軍隊去進攻秦國。遂后人們便用“幸災樂禍”,表示以他人之災為自己幸事的不仁義的心理或言行。

 ?。鄣鋵崳? 晉惠公是個不講信義的人。他許諾:“如果我夷吾能回國為君,愿將晉河西五城送給秦國。”秦王穆公派軍隊護送夷吾回到晉國,立為國君,是為惠公。惠公一登上君位就賴賬,他派邳鄭到秦國去解釋說:“夷吾以前雖答應將河西的五城送給穆公,現在幸而得以回國為君,但大臣們說:‘土地是先君留傳下來的,君王流亡于外,怎能隨便割讓給秦?’我雖然極力爭取,卻得不到大臣們的支持,因此特地來向秦國道歉。”惠公既背約于秦,又負約于里克,還殺掉了七個大夫,激起了臣下的不滿、國人的不服。

  公元前647年,晉國因天旱歉收,向秦國借糧。秦穆公問百里奚,百里奚說:“天災是每個國家常有的事,救助災荒,敦睦鄰邦,是國與國相處之道,我們應以糧食救助晉國。”有人反對說:“我們不如乘機去攻打晉國,滅了這個不義之君。”穆公說:“雖然晉君甚惡,但晉國百姓何辜,我們還是舍棄前嫌,借糧于晉國為好!”在秦穆公的支持下,秦糧源源不斷地運到了晉都絳城。

  第二年,即公元前646年,秦國也鬧災荒,便向晉國請求糧食接濟,晉君召集大臣們商量,有人主張借,也有人主張不借。主張借的人理由是:“去年晉國饑荒,秦國以糧食救濟我國,今年秦國饑荒求助,這是義不容辭的事,還商量什么?”反對的人主張以怨報德,說什么:“去年老天將晉國送給秦國,秦國不知奪取,反而以糧貸我,是違背了天意。如今老天又將秦國賜給晉國,晉國怎可違背天意?不如乘機攻打秦國。”惠公不支持借糧,采納了后一種意見,決定派兵攻秦。大臣慶鄭勸他說:“背棄恩施,親近于己者會離心;以他人之災為己幸,是不仁愛的;貪利而不救人,則會招致禍殃,使鄰國忿怒,不合道義。沒有德行而做惡事,用什么來作立國之本?”

  果然不出慶鄭所料,惠公一意孤行,與秦軍交戰(zhàn),結果做了秦國俘虜。這正應了慶鄭勸諫的“背施無親,幸災不仁”的忠告。故而后人譏笑惠公以“他人之災為己幸”,給后世留下了“幸災樂禍”的典故。

上一篇:泛舟之役